主题: 喜讯丨曲阳县作品在“双争”有我·书香河北第十四届“我的读书故事”征文比赛中获奖

  • 忘了他╮
楼主回复
  • 阅读:12
  • 回复:0
  • 发表于:2024/4/24 20:59:56
  • 来自:河北
  1. 楼主
  2. 倒序看帖
  3. 只看该作者
马上注册,结交更多好友,享用更多功能,让你轻松玩转曲阳社区。

立即注册。已有帐号?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


“双争”有我·书香河北 第十四届“我的读书故事”征文比赛获奖名单于近日揭晓,我县张文玲参赛作品《党史书籍伴我行》荣获二等奖。

  “在该读书的年纪,他们是在战壕里,在深山里,打游击,杀敌寇……文章中的党史故事深深感动广大读者。作者张文玲苦寻书籍、最后编史修志的读书故事,令人心生敬佩。今天,我们共同品读张文玲获奖作品,以此领略读书魅力,弘扬读书精神,培养恒久习惯,共同建设书香曲阳。

登录查看大图
登录/注册后可查看大图

登录查看大图
登录/注册后可查看大图
△获奖作者展示,左二为张文玲

党史书籍伴我行
作者:张文玲

转眼间,我从事曲阳党史研究工作已经5年了。起初,我是很有抵触心理的。曲阳那些抗战历史不是已经编辑成书了吗?还有的挖掘吗?

后来,我发现我的这种想法是错误的。使我发生转变的是一篇新浪博文。文章里写到了葛振林,写到了杨成武,写到了曲阳。不仅记述了一些历史事件,还有博主自己的分析和判断。他没有屈服于某种论断,而是依据他自己的考察,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质疑,做出了自己的判断。历史还可以这样来搞吗?原来,研究历史是一件很费脑力的事。领导干部学习历史,不应单纯为了掌握历史知识,或是把历史简单地当作故事来读,而是需要提高历史思维能力,树立起大历史观,要透过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寻找出历史规律。只有树立大历史观,才能拥有一个宽广的视角,将眼前的问题放到世界和我国发展大局中去看。

既然如此,那我也要投入进去。在这位博主的帮助下,我在孔夫子旧书网上买来了他所列举的书,然后开始读。这一读就读进去了,一直读到了今天。《聂荣臻回忆录》《聂荣臻传》《王平回忆录》《回忆王平》《战火留下的记忆》《我的回忆》《晋察冀根据地军工史料》《晋察冀革命根据地工人运动史》《<晋察冀日报>通讯全集》……有一阵子,我不想吃饭,不想睡觉,我在无声地呼唤:‘前辈们啊,你们在哪里啊?你们知道我在找你们吗?”

我不断地买书,不断地阅读,渐渐地,一个个历史谜团依次揭晓,一个个历史事件依次呈现,对于曲阳的革命历史,我从一无所知到了如数家珍。曲阳的革命历史,不再是档案柜里那一份份档案,不再是档案上那些只言片语,而是像放电影一般,在我脑海里播放。读着革命历史书籍,我仿佛看到了一个个革命前辈,微笑着站在了我的面前。他们何尝不想国泰民安,不想安居乐业?面对列强的欺凌,他们被迫拿起了枪,以强制强,驱逐敌寇,保家卫国!

《敌后的文艺队伍》(晋察冀文艺丛书之二)(1986年出版)里写到:“‘扫荡’中,十五岁的司号员小张(曲阳县人)不幸被俘,在敌人面前威武不屈,被敌人杀害时,他高呼‘打倒日本帝国主义’!”《三分区二团抗日斗争史》,写到曲阳籍烈士和谷馨在1942年的温家庄战斗中身受重伤,托通讯员把机密文件交给三分区领导,因失血过多牺牲。1937年,他跟着父亲和静庵、堂兄和谷岩(《狼牙山五壮士》电影文学剧本作者之一)参军时只有十一二岁,是冲锋剧社第一批战士,牺牲时不足二十岁。无论是和谷馨,还是小张,他们生的伟大,死的光荣。虽然他们的生命很短暂,但他们生如夏花之灿烂。如果他们有幸活到解放之后,他们必定会坐下来读书,学文化,学技术,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,恪尽职守。可是战争夺去了他们的生命,他们没有机会去看祖国的大好河山,没有机会参加如火如荼的建设,没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。和他们相比,我们何等幸运!革命先辈用鲜血打下了江山,我们不应该守好江山,把祖国建设得越来越富强、民主、文明吗?

我们党史办编辑的书籍里,只记录了晋察冀军区第三军分区成立于灵山村的时间、从套里村移出的时间,没有记录下移驻于、搬迁出下河村的时间。下河村这段历史成了空白。好不容易联系上了和谷岩的大女儿,但相关书籍在其三妹手里。她通过联系三妹的秘书,给我发来了《光辉岁月——冲锋剧社成立55周年纪念会文集》几张书页照片,其中一页说移驻到下河村是在1938年夏天,遗憾的是没写明具体月份。孔夫子旧书网上搜索不到这本内部书籍,几年来,这件事一直困扰着我。有一天,我阅读《回忆王平》这本书,读到了其中一篇文章——《王平同志关心机要工作》,是抗日时期一机要干部丁维国写的。“我认识王平同志是1938年6月。当时,我刚从十大队三营调到第三军分区司令部机要科学习译电工作,同时被调去的还有十一大队的马文奎、十二大队的王景云(现名黄河)。那时分区机关住在曲阳下河镇,机要科长是谭寿生,译电员有李占和、张禄堂、杨树荣、宁润田、苑德华等同志。”原来是1938年6月!这真是“踏破铁鞋无觅处,得来全不费功夫”!那一刻,那种惊喜是那么强烈得让我想放声高歌,想站起来欢舞,那种寻寻觅觅而不得的苦恼,顷刻间烟消云散。后来,通过阅读其他党史书籍,我找出了三分区司令部移出下河村的时间,至此,我终于可以整理出晋察冀军区第三军分区于1940年之前在曲阳驻扎的历史:1937年11月,成立于灵山村;1938年6月,移驻于下河村;1938年11月,移驻于套里村;1939 年3月,移驻于唐县娘子神村(1940年之后,在上高堡、上河东村等村均驻扎过)。

有的人会说,那些历史书籍,无论是编者,还是作者,他们的文字粗糙,不生动,不形象,甚至还有错别字,语句不通顺。可是,别忘了,在该读书的年纪,他们是在战壕里,在深山里,打游击,杀敌寇;在离休以后,他们本可以含饴弄孙,但他们拿起笔,撰写回忆录。其本意不是要在文坛争什么一席之地,他们是继续战斗,继续革命事业啊。历史就在他们的脑子里,他们是在为我们再现历史啊。

在战争年代,《晋察冀日报》(创刊时名为《抗敌报》,1940年,更名为《晋察冀日报》。1948年6月15日,与晋冀鲁豫解放区办的《人民日报》合并,组成同时代表党中央和华北局的党报——《人民日报》)的编辑、记者们,一手拿枪,一手拿笔,坚持在游击中办报。冲在前头的牺牲了,后头的冲上去继续战斗。在敌人的追击下,他们没有时间斟酌字词,没有时间琢磨章法,一心要把战场的最新战况报告给全国民众,要让一个个捷报传递到晋察冀各个村庄,鼓士气,集民心!他们中有多少人在后来成为了名扬全国的文学大家和学者啊,邓拓、陈春森、孙犁、杨沫……

每一份档案就是一段历史,只是好多档案,语言不详,但请让我阅读历史书籍。前辈们撰写的这些历史书籍,就是对档案的解读和补充,有助于我们历史工作者们把当地的历史记录下来,编辑整理成书。编史修志,功在当代,利在千秋!我愿意成为其中的一个,吃再多的苦,受再多的累,我也无怨无悔!

转载:曲阳发布

二维码

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

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 微信登陆
加入签名
Ctrl + Enter 快速发布